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米乐体育的玩法规则 > 新闻动态 >

沈周《秋日山居图》:以笔墨构建“心居”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8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图片

沈周《山水册·秋日山居图》

山居生活,诗一种意境。能静定,则心中之山立矣!

在城市里的我们,也不必真的去山里,心不定,心不清静,哪里会有安居之山林呢!怀一颗澄明之心,哪里不是清静的山居生活呢!

沈周的画里,常有如此之高山,连绵之山。真的是实景色吗?并不尽然。往往是画者的心中之山。

图片

画面采用了深远的构图方式,远处的山峦层叠起伏,近处的山石、树木和房屋错落有致,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感。画面中央的房屋和周围的树木是画面的主体,而远处的山峦和瀑布则是背景,主次分明,重点突出。

图片

沈周的笔法细腻而有力,山石的勾勒和树木的点染都显得生动自然。山石的皴法丰富,既有披麻皴,又有解索皴,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。墨色的运用上,沈周善于运用浓淡干湿的变化,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和树木的疏密关系。尤其是树木的点染,墨色层次分明,富有生气。

沈周在这幅画中运用了淡雅的色彩,主要以淡墨和淡彩加赭石为主,表现出秋天的宁静和清新。树木的色彩变化丰富,既有绿色,又有黄色和红色,表现出秋天的季节特征。色彩的运用上,沈周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,色彩的搭配自然协调,没有突兀之处,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。

图片

画面整体给人一种宁静幽远的感觉,山居的环境清幽,房子内无人,一个老者来造访。

图片

这让我想起了皎然的那首诗。

寻陆鸿渐不遇

皎然

移家虽带郭,野径入桑麻。

近种篱边菊,秋来未著花。

扣门无犬吠,欲去问西家。

报道山中去,归时每日斜。

皎然笔下的陆鸿渐,“移家虽带郭,野径入桑麻”,居所虽近城郭却藏于桑麻野径,看似“半隐”,实则“心隐”——他不必深居深山,却以“野径”“桑麻”为界,在尘世边缘筑起精神屏障。“近种篱边菊,秋来未著花”更暗合陶渊明“采菊东篱”的意趣,菊花未开却已有隐逸之姿,可见隐逸的核心不在“有花无花”,而在“种菊之心”。

沈周的山水亦如此。画中“连绵之山”“茅茨深又深”看似是对山居实景的描摹,实则是“心中之山”的外化。他一生未入仕途,隐居吴门,却并非隔绝世事,而是以画笔构建“心居”:山石的“静”、树木的“幽”、空屋的“寂”,都指向一种不依赖物理环境的内心自足。正如画中“老者造访而屋中无人”的留白,恰如陆鸿渐“山中去,归时每日斜”的随性,隐逸者的“不在场”反而更显其与自然相融的自在——他们不必固守居所,因心已与山林同频,行止皆在“隐逸之境”中。

皎然的诗以“空”见“意”:“扣门无犬吠”写居所的寂静,却因“野径桑麻”“篱边菊”的生机而不显枯寂;“归时每日斜”写陆鸿渐的行踪不定,却暗含他与山林朝夕相伴的活力。这种“空寂中的生机”,正是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——远离喧嚣却不隔绝自然,独处静思却不困于孤寂。

沈周的画亦以“墨色浓淡”与“笔法刚柔”诠释这种辩证。山石用“披麻皴”“解索皴”勾勒,线条看似繁复却显质感,如“桑麻野径”般充满自然肌理;淡墨与赭石的搭配,让秋日山林既有“宁静幽远”的清冷,又因“树木错落”“瀑布隐现”暗藏生机。画中“无人之屋”并非萧瑟,而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:或许主人正如陆鸿渐般“山中采药”“松下读书”,居所的“空”恰是生机流动的留白,呼应着“心定则无处非山林”的隐逸真谛。

皎然寻陆鸿渐不遇,却未显失落,反而以“报道山中去”的平淡作结,暗含对这种生活的认同。陆鸿渐虽隐,却未脱离人际,有“西家”可问;皎然作为寻访者,亦以尊重的态度保持距离,体现出隐逸并非“避世”,而是“择世”——选择与自然、知己共处的纯粹关系。

沈周的山水同样暗含这种“隐而不避”的智慧。他作为吴门画派领袖,与文人交往频繁,画作亦流传于世,却始终保持内心澄明。画中“深远构图”将近景房屋、中景树木、远景山峦融为一体,恰如文人在“小我”与“大我”间的平衡:居于“茅茨”(小我),却心怀“连绵之山”(天地之大);专注于“山居闲逸”,却以笔墨承载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。这种“在隐逸中观照世界”的态度,与陆鸿渐“在山林中行止自如”的状态一脉相承——真正的隐逸,是在内心建立与天地对话的通道,让“独处”成为观照世界的另一种方式。

无论是皎然诗中的陆鸿渐,还是沈周画中的山居,都在诉说:隐逸的本质从不是“住在山里”,而是“心中有山”。正如“心不定,哪里会有安居之山林;怀澄明之心,哪里不是清静山居”,陆鸿渐的“野径菊”、沈周的“笔下山”,都是他们以澄明之心对世界的重构。这种人生态度,超越了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的对立,指向一种更本质的生命状态——与自然相融,与内心相守,让每一步行止、每一笔勾勒,都成为“心中山林”的延伸。

好,到这里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我的网站